张家口康保新闻>>经济民生>>

看康保县供销社如何创新谋变

2020-05-12 18:10:00 来源:张家口新闻网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“有了合作社,卖粮不犯愁。”像存钱一样,把粮食存进“银行”里,有存折,可随时提取,还可折现、换购,村民们口口相传的“好事”,是康保县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路上打造的新品牌之一。

从辉煌到没落,从凋零到回归,历经市场潮起潮落,成立于1954年的康保县供销合作社在改革过程中,紧盯群众期盼,广引市场主体,独辟蹊径,实施资本、产业、公共服务三线并行,真正将供销社打造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质综合服务平台,趟出了一条县级供销社转型蜕变之路。

困局:“解散”还是“集合”

康保县位于河北西北部,东、北、西三面均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,全县15个乡镇,326个行政村,22.9万农业人口。

20世纪80年代,柴米油盐、铁锹、锄头……全县生产生活所需在县供销社都能赊或购;村村镇镇,一家家门市部像“触角”连接着老百姓的锅头、炕头、地头。

1995年,康保供销社经营萎缩、业务下滑、职工下岗、亏损严重,整个系统一片消沉。

坐等解散,还是主动出手?从哪儿入手,怎么入手?

“改革谋变,只剩华山一条路!”冷静分析形势后,康保县供销社领导班子决定直面困局挑战,在深化改革中解决遗留问题。很快,一场“紧盯农民期盼,围绕市场盘算,创新为民手段”的改革悄然推开。

谁都知道,这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涅槃之路。

突围:撬动市场找“生”路

“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。春天刮出山药籽,秋天刮出犁底层。”康保地处坝上高寒地区,海拔高,气温低,风沙大,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、莜麦以及红芸豆、豌豆等杂粮种植为主。1999年,康保县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在全县尝试蔬菜种植。

坝上种菜,破天荒!许多人还在观望、质疑的时候,县供销社领导班子敏锐地察觉到,这是一个能让供销社“起死回生”的契机:种菜必然要涉及种子、化肥等一条龙物资供应,这可是供销系统的“老本行”!

那时,康保县的红芸豆等农产品已经与石家庄等地有贸易往来,在进行杂粮交易过程中,供销社的业务员也会“捎带”着打听蔬菜的销售情况。

看到市场大有可为,康保县供销社收购了第一批蔬菜,出口日本。

与充满希望的预想相反,因为缺少保鲜、贮藏经验,菜全烂了。

失败带来震动非常大:有资源没市场不行,有市场缺经验不行,有经验服务不到位还不行,这一环扣一环,环环是重点。

总结经验教训之后,康保供销社为农民精心“烹制”了一套蔬菜种植“套餐”,种什么、怎么种、如何管、怎么运……细致合理、精准到位。

2002年,牵头盖起全县第一座蔬菜恒温库;2003年,全县18万亩蔬菜中供销社标准化基地达13.8万亩。

势头正好时,2006年全国蔬菜滞销,多地出现菜贱伤农。

那时,康保县的蔬菜已经畅销浙江、广东、福建等地,不仅有市场,更有口碑。为保证种植户利益,康保县供销社创新性提出与收购商实行产销结合、基地挂钩、账目共管,提前签订订单,设置最低保护价。

这一模式实行后,收购企业可监督基地收购价格,供销社派人到收购企业监督市场销售价格,双方合理核算成本与利润,收购企业不仅有了稳定货源,供销社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市场行情,而种植户收入有了保障。

在供销系统的带动下,全县15个乡镇7个主产区,销售蔬菜6亿公斤。2006年,全市蔬菜现场会在康保举行。康保经验向全市推广。

供销社带活得不只是蔬菜市场。

原有的杂粮市场供销社不仅未放弃,还针对市场需求,果断决策,将一直与其他作物套种的红芸豆等杂粮改为规模种植,单一的购销模式向购销、加工、出口拓展,并与政府部门一起筹建起康保县杂粮市场,使其成为北方的杂粮集散地,年交易额达1.5亿元以上。

谋变:新“打法”闯出新天地

2014年,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启动,河北省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综合改革四个试点省之一,康保县供销社则是全省首批综合改革17个试点县之一。

当时的康保县供销社其实早已“逆风翻盘”,走出低谷。并在2009年纳入县财政预算,成为事业单位,再不用为生计发愁。

但对于全县而言,“穷帽子”还戴在头上,真正爬坡、要劲儿的时候才刚刚开始。供销合作社上有优质生产厂家,下联千村万户,乡有合作社,村有销售点,与老百姓有着传统的天然亲缘联系。凭借此优势,康保县供销社“跳出供销社办供销社”的新思路雏形初现。

电商公司结合康保县风土人情和文化旅游等元素专门设计包装,多方对接第三方平台销售农特产品,做实“农产品”进城工作。自建“印象康保”特产店,开通淘宝村播,探索把原来的电商从传统网页销售延伸到社交电商。在今日头条、抖音、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多场,销量喜人。组建“小毛驴速递”团队,开发了快递品(日用消费品)下乡(村),农特产品进城业务,有效解决了快递到县不到乡(村),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,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,深受广大农村、农民的欢迎。截至2019年底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销售额累计达687.6万元,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17户1034人。

盘活资源,破解“种不了地”“种不好地”。针对易地搬迁、青壮劳动力外流、农村空心率高的实际,通过土地托管、收储,盘活土地资源,实现土地资源资本化。同时,探索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、绿色产业发展、生态建设“四方联动”新机制,组建成立了县乡扶农公司和县乡绿扶公司,发展光伏产业、旅游产业。通过建设“粮食银行”,进行大田托管、种植、管理、转化等,解决土地“谁来种、种什么”“储粮难、卖粮难”等难题。

图强:脱贫攻坚中的担当

2018年以来,康保县供销社系统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,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,从单纯的“供销”合作,到生产、供销“两社”融合,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“三位一体”;从单一流通服务,传统经营业态,到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;从单项承担行业管理职能,到跨行业推动“四方联动”扶贫开发新机制的精准扶贫……供销社踊跃参与到全县脱贫攻坚的大局当中。

一核多点,打通金融扶贫“新通道”。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核心,依托原有村级网点,打造了集农村电子商务中心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、农村产业服务中心、农村物流中心、农村金融及代办服务中心、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于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心。并在县乡村分别设立县农村金融服务中心1个、金融服务部15个、金融服务站326个、建立健全了三级金融服务网络体系,打通了落实金融扶贫政策、提高金融扶贫实效的网络通道。截至2019年底,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874户7525.06万元,富民产业贷6369万元,惠及贫困户2140户。两款产品累计惠及贫困户4014户。

放眼康保县乡间、山野,只见一排排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……这是康保县因“光”谱写的致富故事,更是康保县供销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大举措。

作为康保县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的主管部门,供销社2018年用短短的70天时间建成并网总装机容量4.152万千瓦,年收益7000余万元,带动贫困户6255户,创出了扶贫电站建设的“康保速度”,成为全市第一个建成并网、第一个采用最新技术标准、第一个为农民进行收益分配的光伏项目,得到了省扶贫考核验收小组的高度认可。

2019年建设的装机容量9200千瓦,19个村级光伏扶贫2个联建电站,年收益1400余万元,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01户,坚持发扬2018年建设创新的工作措施,仅用50天就实现了“9·30”部分箱变临时接入并网,使项目工程享受到国家、省补电价,10月30日,全部并网发电。

光伏扶贫电站收益怎么分配,不仅贫困户关注,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。县供销社组织专人深入贫困村进行调研后,决定通过设置公益性扶贫岗位,将电费收益的70%让贫困人口劳动获得,收益的30%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设施维修、临时救助、小微奖补等,取得良好效果。

此外,康保县供销社还对贫困群众进行劳动技能培训,并兴建扫帚加工、手工编制、箱包生产、拖鞋缝制等适合于当地老百姓加工生产,可家庭作业也可厂区作业的扶贫“微工厂”等形式,转移就业3300多名贫困群众。

农村是供销社的根,农民是供销社的本。经历涅槃重生、转型谋变的康保县供销社,如今正带着当地群众向全面小康奋力奔跑。(记者段晓芳、李向丽 通讯员安海生

来源:张家口新闻网
责任编辑:郭薇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立即打开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